|
【指南与共识】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本文刊于: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0,48(01) : 10-46 作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卒中学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摘要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之一,是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但是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国高血压健康管理规范(2019)》强调高血压防线前移,面向全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血压易患人群和高血压患者,制订了血压健康管理路径和评估体系,提供全方位的血压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内容包括健康信息收集、筛查评估、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简洁明了,便于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健康管理工作者及社会大众践行。该规范是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促进高血压防控工作的规范化。 本《规范》的适用对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健康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及社会大众,管理对象覆盖全人群,包括健康人群、高血压易患人群和患者。 本《规范》旨在规范高血压健康管理路径和评估体系,明确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流程,推广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管理工具和适宜技术。《规范》分为5部分:第1部分,阐述高血压流行现状,第2部分介绍血压测量与评估方法,第3、4、5部分分别介绍针对健康人群、高血压易患人群、高血压患者开展全方位健康管理的方案,包括开展健康教育、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等。 高血压健康管理的模式分为3个层面:(1)自我健康管理:个人是践行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自我健康管理,提高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定期监测个人健康状况,针对危险因素进行筛查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时评价健康管理效果。倡导18岁及以上人群知晓个人血压。在有条件的社区,推广家庭血压测量,鼓励高血压患者记录"血压日记",规律记录血压及脉率情况。试用推广"互联网+血压管理"。居民自行测量血压并利用智能终端设备上传数据,实现家庭自我健康管理和医生远程管理相结合。(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管理: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为主体,针对高血压易患人群和患者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高血压易患人群进行筛查、干预、评估。对已患高血压的人群,积极进行降压治疗,避免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跟踪血压水平、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关注心率、血脂、血糖、体重等其他危险因素及其干预、临床情况处理等。根据患者血压是否达标进行分级管理,对未达标的患者重点管理,提高血压控制率。(3)上级医疗机构重点管理:依托我国现有的国家、省、市、县慢性病防治机构和高血压专病医联体资源,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组成区域性高血压管理团队,针对基层血压控制不佳、管理效果较差的患者,通过分级诊疗机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进行重点管理。同时,上级医疗机构为基层高血压患者的长期监测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与培训,对高血压健康管理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价。 高血压健康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指妊娠与高血压并存的一组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受年龄、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可增加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胎儿生长受限、死产等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2,3,4,5,6]。近10年来,随着计划生育"两孩"政策的放开,我国高龄孕产妇比例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病率增加,提示我们要更重视对妊娠期高血压的血压管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机制,其血压管理策略与非妊娠期不同,国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的诊治流程尚待规范。近期发表的多部国际高血压管理指南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血压管理做了推荐,许多国家与地区的学术组织也专门制定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指南或共识[7,8,9,10,11,12,13,14,15]。因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及高血压学组参考国内外最新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指南以及研究进展,多次组织心血管内科、高血压专科、妇产科专家进行深入讨论,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实践经验,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2)》[16]的基础上,制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9)"。该共识的主要阅读对象为内科医师及广大基层医师,主要关注于妊娠期的血压管理,希望该共识能够帮助内科医师及基层医师规范化诊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理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母婴并发症,为广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产妇提供专业的血压管理指导,最大程度保障妊娠期母婴的安全。
一、中国高血压流行现状与危害 1.高血压的流行与防控现状: 高血压的患病率和患者数是衡量流行程度的主要指标。自1958年起开展的6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和患者数持续增加。《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1]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2%,高血压现患人数超过2.7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2]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升高,65岁及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0%。高血压患病年轻化趋势日益显著,18~24岁、25~34岁和35~44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5%、5.8%和14.1%。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还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整体呈现北方高、南方低,且大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等更高。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知晓率为51.6%、治疗率为45.8%、控制率16.8%,我国高血压整体防治状况仍有待进一步改善[3,4]。
一、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流程 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目标:进行综合干预,包括开展全方位生活方式干预(营养指导、运动处方、心理干预等)和药物治疗,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高血压患者管理流程见图5。
|